您的浏览器过于古老 & 陈旧。为了更好的访问体验, 请 升级你的浏览器
罗伯特 发布于2019年11月30日 00:29 最近更新于 2019年11月30日 00:37

转载 从商业模式方面谈鸿蒙OS能否成功

2538 次浏览 读完需要≈ 29 分钟 AI

内容目录

要想弄明白,鸿蒙是否能成功,我们是不是要看一看,以往「终端电脑」上运行的「操作系统」,都是怎么失败 ,或怎么成功的吧,以便从中寻找规律,才能预测未来。

那么我们要提几个问题:

  1. DOS 为什么能够成功?
  2. iOS 为什么能够成功?
  3. Android 为什么能够成功?

MS-DOS
MS-DOS

1.DOS为什么能够成功?

答案很简单,因为微软是第一个认识到「兼容」,才是微型计算机主旋律。当然,也许现在,你认为这是“常识”。但是在个人电脑诞生之初可不是这样。

实际上,从1976年苹果发布第一台商用级的个人电脑,到1985年IBM统治整个PC产业(占领75%的市场),在微型计算机诞生的头十年里,整个硅谷 包括全球所有的头部计算机公司 ,没有一个公司搞明白了,“到底什么才是微型计算机?”

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,“在消费市场,到底什么功能,才是微型计算机这产品的刚需??”

实际上,如果你能解答这个问题,你也就能解释“为什么苹果的Macintosh和乔布斯一定会失败”,同时你也就能解释“为什么IBM会逐渐失去对整个PC市场的控制权”、以及“为什么微软和intel能迅速崛起”。而这答案在今天,是被所有人认为都是“常识”的东西,那就是“兼容”。

实际上,在七十年代末 八十年代初,几乎所有人都不把“兼容”当成计算机产业的刚需。所以才有的,苹果早期,乔布斯执掌苹果连续开发的三代电脑 ,Apple II、Lisa、Macintosh ,居然彼此之间都完全不兼容。所以才有的IBM 在发布全球第一台PC机“ IBM PC 5150”的时候完全不觉得自己要“独家”享有DOS操作系统的版权和x86指令集的版权。为什么?因为大家都不觉得,下一代计算机还会兼容目前的系统。

实际上 ,如果回到38年前的1981年,回到IBM和苹果在PC市场大战的那几年。如果你作为一个硅谷投资人,去咨询一个计算机行业资深人士,问道,“未来的计算机需要向下兼容么?”。我保证99%人都会告诉你 “不需要”,并且能从1943年有电子管计算机开始 到1981年第一代个人计算机结束前为止,把历史上所有所有的经典的计算机产品案例 都拉出来,足以证明,“兼容”从来不是计算机产业的刚需。可结果呢?为什么他们错了。为什么IBM、苹果和乔布斯当年都错了?

我还是那个观点,你要问出正确的问题,你才可能有正确的结果。而这个正确的问题就是,“到底什么才是微型计算机?”难道把“大型机 小型机 ”给微型化,就叫“微型计算机 ”?就叫个人电脑?

要知道 ,虽然都是计算机 ,都是集成电路设备,但大型机小型机,那些可都是定制系统。而在定制系统中,往往“向下兼容”并非刚需。所以,作为“资深人士” 给出的答案,针对当时的存量市场(大型机和小型机市场)来说,他的经验是没错的。而PC呢 ,当时是全新的市场 ,也是全新的商业模式。而当年所有这些厂商,当年都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,在当年都没意识到 “兼容”才是PC产业的刚需,如果你不围绕着“兼容”这个刚需做产品,那你再加100个功能也是0,也是为他人做嫁衣。而整个计算机产业 ,几乎是花了10年才搞清楚,个人电脑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全新的,是和大型机不一样的,为什么兼容那么重要。

所以 DOS 能战胜伟大的 Apple II OS和 Macintosh OS。靠的就是“兼容”。全新的商业模式。


Apple iOS
Apple iOS

2. iOS为什么能够成功?

说的确切一些,应该问,IOS为什么能够扳倒诺基亚“塞班OS”的帝国大厦?真的是靠乔布斯那些花了呼哨的UI?以及乔布斯近乎强迫症一样极简主义的全触屏设计?

我认为都不是。iOS 能够战胜塞班,同样是在“商业模式”上做了巨大创新

而这巨大创新,仅仅解决了一个痛点,即“开发者如何收费”。实际上,在塞班大行其道那几年,手机端的塞班APP流量增速已经很快了,很多程序(比如阅读星 天天动听)的 DAU 都超过了数百万。更确切的说,此时,移动端的“流量增速”已被市场验证,就差“流量价值”(如何变现)被验证了。

Nokia Symbian
Nokia Symbian

实际上,开发者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,在塞班平台上,几乎无法收费。诺基亚根本不但不重视自己的“应用商店”,而且处处刁难开发者,塞班的签名证书系统,搞得正常的开发者都没法发布 APP了,更别说赚钱了。

此时,iOS 横空出世,不仅仅带领着从iPod迁移过来的高价值种子用户,而且“支持信用卡支付”就是这些iPod种子用户的基本属性。所以,一个平台赚钱(iOS),另一个平台用爱发电(塞班)(短代支付的区域性是大坑),换了你作为开发者,你怎么选?

所以,iOS上,好的应用程序越来越多,形成正向循环(标准的 马太效应)。


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趋势统计
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趋势统计

3. Android 为什么能够成功?

难道是因为 Android 的 UI 比 iOS 好?或是谷歌公司够大所以影响力大?或是因为安卓开源(比Linux更开源?)?

我认为都不是,Android 之所以能够榨取全球移动端80%的流量,同样是因为,在“商业模式”上做出了巨大创新。

简要来说,安卓的商业模式就是“用免费的技术换免费的流量”。谷歌提供给全球手机厂商免费的可定制化操作系统,而全球的手机厂商通过内置Google全家桶给谷歌提供巨大的免费流量。

那么,如何做到“可定制”?答案就是操作系统一定要开源。

那么,如何保护各个手机厂商的知识产权利益(在定制修改操作系统源代码后不必开源)?答案就是把Linux内核架空,把GPL协议从安卓层的开源协议中踢出去。(所以才有的Linux开发组炮轰谷歌安卓是“伪开源”,并强制删除了安卓官方团队对Linux的代码提交)

谷歌为了“用免费的技术换免费的流量”这套商业模式,实际上也做了不少微创新。在谷歌看来,Google Play Store,并不是一个应用商店,而是一个搜索引擎。在谷歌看来,这些移动端流量,最终都能套入谷歌那套“搜索-广告-变现”的变现模式当中。

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商业模式支撑,是没有哪个公司愿意花巨大的成本,去给第三方手机厂商做一个“纯免费”的操作系统的。那不是商业公司干的事儿,那是公益。


所以,根据以上可见:

操作系统的成功,从来都是“商业模式创新”的产物,技术创新从来不是驱动力,技术只是商业模式的支撑。

所以,我特别想问,鸿蒙,在商业模式上,有什么创新么

这个世界不需要第二个安卓,就像不需要第二个Windows一样。之前也有人想跟华为一样做第二个 Windows,即,IBM的 OS/2,IBM 在当年同样有很大的硬件销售体量作为支撑,可结果呢?

所以,结论显而易见。鸿蒙如果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,那鸿蒙就是第二个OS/2。


也有人说,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,鸿蒙不是好不好用的问题,而是有没有的问题。

我真是呵呵了。为什么?

因为IBM也是这么想的。想“软件操作系统”这样的核心产品,不能落到第三方公司手里,哪怕搞得更差一些,也要搞。这不是为了赚钱,是为了减少商业风险。对IBM这种超级跨国企业来说,“单一供应商”,就是最大最大最大的危险。即便你的公司(微软)是IBM董事(盖茨他老妈)亲儿子开的公司也不行。可结果呢?

可见“计划经济”思维害死人。没有“商业模式”的产品,都是为爱发电,都不可能长久。OS/2 并不是唯一的牺牲品。日本在巅峰期也要搞自己的操作系统,像最有名的PC98产品系列。可结果呢?

邓小平,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时说过,“无论黑猫白猫,能抓耗子的但就是好猫”,但是30年之后,你却用姓资姓社的问题,告诉我必须要做一个“违背基本商业常识”的商业软件?然后还指望能在商业上获得成功(有很多人用)?

黑猫和白猫论
黑猫和白猫论

呵呵。实际上。龙芯就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,但最终最成功的发展起来的却是麒麟(有RTL Code,就不会有后门),难道这个案例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?这种“计划经济2.0”的思维模式,再过去的二三十年中,我们的学费交的还不够多么?

看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路,真的还有更多的路要走。


还有人说,谷歌不给你用安卓了,难道不能自己搞一个么?

问题在于,这问题这是真的吗?还是五毛媒体意淫的?

五毛媒体说的 ,谷歌有可能不授权华为使用“安卓生态”,指的是不让华为在国外卖的华为手机集成“谷歌全家桶”(比如Google play、 YouTube、 Gmail、Chrome 以及更多需要谷歌服务的APP等等),而不是安卓系统本身。

Google Android
Google Android

可问题是,鸿蒙出来就能解决海外销售的手机可以集成谷歌全家桶的问题么?(当然,你不要问我「为什么在海外 谷歌全家桶是大多数用户的刚需」)

而安卓系统本身就是开源的,而且开源的授权对象,是不分你是美国人还得中国人的,而且世界上从没有任何一份开源协议,是按国籍授权的。记住,是从没有。所以,那些说谷歌不授权所以要研发鸿蒙的媒体,就是五毛媒体。

谷歌如果要安卓闭源,就是针对全球所有开发者闭源,而不仅仅针对中国。而且从上述的商业模式来看,安卓完全没有闭源的可能性。因为,“开源”。是安卓商业模式中,最重要的一环。即,用免费技术换免费流量。没有开源,就没有定制,就没有免费技术,从而,谷歌也得不到免费的流量。整套商业模式就无法闭环。而对于一个搜索引擎为核心的商业公司,没有流量意味着什么?谷歌就是为了跪舔流量,才不惜0元共享自己技术。

实际上在“断供”华为的过程中,谷歌才是最大的受害者。华为通过开源协议,可以一直免费拿到谷歌用真金白银搭建的安卓系统的最新源代码,而谷歌却不能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来自华为手机的免费流量。妥妥的被华为薅羊毛。

所以,那些说安卓会闭源的人,都缺乏基本的商业常识


还有人说,华为手机的销售体量这么大,难道不是干什么都能成功么?

对于这种观点,我觉得就是缺乏基本的“商业常识”。体量大的公司多了去了,拿上文举例,nokia的塞班OS体量不也大么,塞班在智能机市占率一度超过95%,可结果呢?

销售体量的大小,只是“商业模式”运行后的结果,而不是原因,因果关系不能搞反。

在欧美,你要说一台手机没有Youtube、Facebook、Twitter、Gmail、Google搜索、谷歌地图、Amazon,意味着什么?这就等于在中国销售一台手机,却不能上微信、QQ、淘宝、京东、二维码支付、地图APP、百度搜索、优酷B站一样,难道会有人用?

觉得自己体量大、市占率高,就可以胡来?觉得在海外手机没有GMS,用户也无所谓的,那些人统统都是五毛。完全是井底之蛙,不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。做企业,万万不能这么做的。不尊重市场需求(对用户耍流氓到产品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)的结果,必然就是被市场甩弃(用户去用竞品)。

所以,鸿蒙如果作为谷歌断供后的替代品?鸿蒙能替代Youtube、Facebook、Twitter、Gmail、Google搜索、谷歌地图、Amazon么?鸿蒙能让用户无缝使用GMS么?呵呵。


操作系统的未来在哪里?

比起鸿蒙,我认为未来的操作系统,有两大趋势:

趋势1:由虚拟机技术引发的操作系统革命:就像微信小程序一样,实际上所有的小程序技术都是虚拟机技术。随着LLVM技术等被更广泛应用,在终端设备上的虚拟化技术,将全面变革软件分发产业。将全面瓦解应用商店作为流量出口的价值,就像下面这篇文章中预测的,入口将无处不在。这意味着全新的商业模式,从而驱动了全新的基于虚拟机的操作系统的诞生

如何看待腾讯近期与国内各大安卓渠道摊牌,要求新游戏按3:7分成?

趋势2:“操作系统即服务”:即,下一代操作系统一定不是像Android、Windows,这些单纯只在客户端上做文章的操作系统,而是“在客户端和云端都用完整方案”的SaaS系统。毕竟这个世界不需要第二个安卓 也不需要第二个Windows,存量市场上做文章没有任何前途(你用与领先者相同的商业模式,是无法从领先者嘴里抢到存量市场的)。而新的操作系统一定会诞生于像“IoT网络”或“边缘计算网络”这样的全新的增量市场中。所以此时,我们不禁要问,什么叫面向IoT(或面向边缘计算)的操作系统?如果你你的操作系统没有云端,你又用什么支持面向IoT网络呢?用什么支持面向边缘计算网络呢?所以,“操作系统即服务”,这种融合云端+客户端的全新的商业模式(都是现成技术),一定会在后续的5G、6G的万物互联网络中,中深刻的改变我们对操作系统的定义。

当然,从技术角度来说,下一代操作系统,必须具备以下几点:

  • 微内核
  • 用虚拟化技术隔离进程(甚至包括驱动)
  • 面向向量计算(虚拟化 多节点 热插拔)
  • 自带云端SaaS框架(基于深度学习技术,用以处理各个Sensor网络或边缘计算网络)

至于为什么,就不解释了,这里不讨论具体技术细节。但不管怎么,技术永远是起支撑作用的,能让一个“软件”(操作系统也是软件)在市场上胜出的,靠的还是在保证可用性的前提下,拼杀商业模式上的创新。


《“商业模式创新”是“操作系统”能否在商业上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》,这句话,这理论,是只针对“操作系统”软件行业的专属理论,还是对所有互联网计算机软件产品都奏效?

实际上,对于一个计算机软件产品(包括互联网公司的计算机软件产品),如果你没有“商业模式创新”,而只有“技术创新”的话,那你一定会被市场甩弃的,或者你压根就发展不起来的。

我们举一些非常典型的案例:

网景浏览器为什么做不过IE浏览器?IE浏览器为什么做不过Chrome浏览器?

是网景浏览器技术没有IE好么?

还是网景浏览器没有把专利保护做好?这些都不是。要知道,在1994年,网景浏览器是全世界第一个商用浏览器,有着当时最NB的兼容性。问题在于IE全免费,而网景浏览器需要购买拷贝(59美金一份)。所以,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“买软件、卖拷贝的模式”,那你自然是干不过免费的IE浏览器的。因为微软的商业模式是买操作系统送IE浏览器。而网景的商业模式是拿浏览器当软件卖。

那IE浏览器为什么做不过Chrome?

因为卖操作送浏览器的模式,对微软来说,是没有足够研发动力的,因为不赚钱。但是对于Chrome的开发者谷歌可不一样,当一个用户使用Chrome浏览器的时候,他的“搜索流量”将全部导入Google网站上。这意味着,只有有Chrome浏览器的装机量,Google就多一份搜索流量。而对一个搜索引擎来说,只要有“搜索流量”就,有广告就有收益。所以,这意味着,Chrome浏览器的质量好坏,直接关系到Google广告收益的高低,对企业来说,那研发动力就大大不同了。所以,对Google来说,“用户被一个免费浏览器 -> 导入到一个免费搜索引擎 -> 谷歌在搜索结果中插入广告 -> 谷歌获得变现收益”,这套“羊毛出在猪身上”的全新商业模式,难道不是给Chrome浏览器提供了大量的持续不断的研发资金么?

而反观微软呢?其商业模式还是买操作系统送IE浏览器,但问题是,其操作系统的市占率已经超过90%了,他即便做了更好的浏览器也不会再提升其操作系统的市占率,这意味着也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,所以微软没有动力再研发比IE更高效的浏览器。

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
全球浏览器市场份额

这就是非常典型的,使用相同的技术,但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,塑造了不同的市场结果,实际上:

QQ和MSN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,就跟Chrome和IE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同样巨大。所以,相同技术,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市场结果

商业模式创新真的有这么神奇么?

没有做过企业的人,可能在这方面没有感受。但是做企业的角度来说,从来就这么一条定律,就是:

如果你只有“技术创新”或“产品体验创新”,那你就一定会被别人超越,或压根发展不起来,只有“商业模式创新”,才能让你的产品或服务,“像安卓碾压诺基亚塞班一样”,“碾压式”的超越你的竞品,从而构建新一代伟大的公司,把公司的市值推向更高点。

不信这条定律的,我打包票他创业一定会“交学费”的。在创投圈,大家都有一个共识,对那些没有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,大家都不认为那叫“创业”,那就只是个“买卖”。

所以,还不相信上面这条定律么?好,作为一个在TMT行业有10年创业经验的老兵,那我就再在大家举个例子。

即,为什么但IBM自研的PC图形操作系统(OS/2 ),始终干不过微软的图形操作系统(Windows)

即,IBM的OS/2操作系统,与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之间大战的那几年,为什么同样都是兼容dos程序,同样都可以运行Windows 3.x程序(OS/2可以兼容win 1.x~3.x程序),同样都有图形界面,同样都有多任务机制,为什么IBM OS/2 操作系统,始终干不过微软Windows 3.x?更是在后来的Win95横空出世后,全面败北。而且,即便在IBM PC的销量统治个人电脑产业那几年,也是如此?

OS/2 System
OS/2 System

同样,答案就是在于两者在“商业模式”上的差异

IBM的核心商业模式在于硬件销售,卖更多的电脑,等于更多的利润。这也就意味着IBM在研发OS/2操作系统时,其核心目的,并不是为了多卖操作系统软件,而是为了多卖硬件。这导致了,研发出的操作系统,需要高端的电脑才能运行(如,更大的内存才能运行,更快的CPU)。对IBM PC这种主要靠“销售硬件”获取“主要利润”的公司来说,也许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。至于OS/2费内存是嘛?好的,又可以给企业用户推销“硬件堆料”的高端电脑了。

而反观微软,其商业模式,就是软件销售,即多卖操作系统。所以,其研发出来的产品,越是在更低端的设备上都能使用,公司的潜在目标市场就越大,公司的利润也就越高,与IBM的完全相反。所以,这两不同的商业模式,导致了两者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,OS/2操作系统变成了高端企业级用户专属的产品,而Windows却更加平民。所以,当市场渗透率决定了操作系统的成败时,市场最终选择了Windows,毕竟高端企业级用户的基数太小。即便IBM有潜在的预装优势,但最终IBM OS/2最终淡出市场。IBM的商业模式就已经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。

所以,看到了么,仍旧是同样的技术,但不同的“商业模式”,造就了不同的市场结果。

即,如果你小看“商业模式创新”,你将来很可能会被“降维打击”!实际上,商业模式创新(或跨代差的技术创新) = 降维打击。

(PS:这也进一步解释了,为什么在创业的时候,姿势,“即商业模式”,特别 特别 特别重要。如果你只看到未来的“趋势”,然后就脑袋一热要“赌”风口,那这纯就是新手创业者的幼稚行为。因为,即便你在正确的赛道上,但如果你商业模式不对,那最终你还是会交学费,甚至失败。要永远记住,“技术创新”或“产品体验创新”,永远只能做到从0到1,而“商业模式创新”才能做到从1到N,才能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。)

实际上,“商业模式创新 改变市场格局”的案例不胜枚举,我们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:

  • 同样做电脑清理软件和杀毒软件,为什么“windows优化大师”和“金山毒霸”,做不过360?
  • 同样做P2P下载软件,且同样都可以下载日本爱情动作小电影,为什么在迅雷已经占领90%市场的情况下,快播还能虎口夺牙,获取3亿多用户?
  • 同样都是做显卡,3Dfx从行业霸主(在97年,其“独占游戏”的市占率超过80%),到最终破产(2000年底),为什么这个过程仅仅3年?为什么nVIDIA却能够在这三年内逆势上位?
  • 同样在PC端做输入法,为什么红极一时的“谷歌输入法”“紫光输入法”等等阿猫阿狗输入法,最终会被“搜狗输入法”完全干掉?
  • 同样在移动端做听书软件,为什么像“静雅思听”这样的行业元老,做不过比它晚出生5年的“喜马拉雅”?
  • 同样做新闻客户端,为什么三大门户始终做不过“今日头条”?
  • 同样在都是社交软件,为什么Line、微信、Facebook Messenger这些社交巨头,在第三世界国家,通通都做不过Whatsapp,做不过一个不到50人的小公司?

……

我不一一举例了,如果你以后有幸自己创业(或在你有幸现公司内成立新业务部门),当你去外部找投资(或找你现公司老大要钱)的时候,你就会知道,投资人(或你老大)最关心的只有下面这几件事情:

  1. “爆品”有没有搞出来,“业务数据”有多高的增速?
  2. “商业模式”有哪些创新?
  3. “天花板”的高度在哪里?(大买卖还是小买卖)
  4. “护城河”有多宽多深?(有多长时间的市场窗口期,以应对竞品抄袭)

第一点,决定是不是要Cancel项目,后三点,决定是不是要追加投资。而这几点的核心就在于“业务数据增速”和“商业模式创新”两者。而“业务数据增速”更多是被用来“验证”商业模式假设的,所以,最终核心还是“商业模式创新”。

那么,为什么有丰富公司运营经验的专业人士,都关注“商业模式创新”?原因有二

  1. 对于互联网或软件行业,你不可能靠领先者已开创的商业模式,在存量市场打败领先者,哪怕你的产品体验比领先者好N倍更好。
  2. 对于互联网和软件行业,技术创新永远只是护城河,只是用来保证你有更多的市场窗口期以便不被后来抄袭者超越,但永远不是主角,尤其在开源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。

所以,你别无选择。而且不仅仅是你,即便对IBM或华为,这写巨型体量的跨国商业组织来说,这定理也同样适用,他们也同样别无选择。


而华为的鸿蒙呢?

作为一个在TMT行业,有10年创业经验的老兵。我认为,鸿蒙如果没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,那它100%是个失败的项目,这意味着 Cancel 掉整个项目,或转移现有技术到其他目标市场,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,就如同他的前辈,操作系统产业最经典的案例:

IBM OS/2
IBM OS/2

【作者:炸弹团】
【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39615503/answer/788951102】

  • CodePlayer技术交流群1
  • CodePlayer技术交流群2

0 条评论

撰写评论